给老弱病残孕让座,真的需要理由吗?是的,需要理由,但它的理由就一个:他们是弱者,所以更需要帮助。他们的行动更迟缓,反应更迟钝,完全没办法和青壮年“争先恐后”,在颠簸和随时面临刹车的公交车上,也缺乏青壮年一样敏捷的反应能力。让座没有别的附加条件,什么累不累等。如果加上这个累不累、行李重不重之类的附加条件,所有的不让座都有理由。 …[详细] |
年轻人给病残者、老人和孕妇让座是出于人道关怀和着眼于生命?;?,换言之,此乃朴素的人道主义行为,毋庸争辩。许多中学生无视这点,竟能安之若素地在座位上“听MP3装傻”,哪怕旁边正站着摇摇晃晃的老人和孕妇。这是一种怎样极端自私和冷漠的行为!如果说,让不让座还只关系到义务和公德的问题,而学生借机发泄对老人的牢骚和不满,就暴露出了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道德风险。他们拿自己与老人谁更累的伪命题来标榜自己不让座的合理性,恰好说明了他们极端自私,以自我为中心。 …[详细] |
中学生集体不给老人让座一事,引发关注及讨论,其中不乏指责之声,但理性一点说,这个原本无须争议的话题在现今却有了可以讨论的地方:一方面是随社会文明程度增加,传统美德更应重视,在公交车上,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是理所当然的。另一方面则是不能回避的社会现状:无论是学生越来越沉的书包,还是工作越来越辛苦的上班族,他们想在公交车上坐一会儿的想法也情有可原。对此,仅仅靠道德的自然调控,单纯靠说服教育显然有些乏力了,能不能在尊老敬老的同时,兼顾到年轻人的利益? …[详细] |
一涉及公德,问题就难免“爆炸化”。要么高举“道德”大旗,罔顾具体情况,扣帽子、打棍子;要么扩大范围,把个别事件上升为“集体意识”,动辄曰“××后”,或曰“国民性”?!?0后”多是未成年人,他们的意见,社会也应倾听。学会倾听、学会宽容,也是一种公德。论者王传涛指出,“书包很重”的声音,反映出很多问题:为什么中学生书包沉重?为什么减负喊了多年却不见效果?这涉及整个教育观念的变化,涉及整个社会管理的转型。 …[详细] |
从10月29日起,长春市有两辆62路公交车以“特殊身份”上线运营——“老弱病残孕幼”专乘,车上配有药箱、防滑地毯等物品。国内公交系统的这一新生事物引起很大反响,市民拍手叫好者有之,批评质疑者亦有之,两派甚至在当地媒体上打起了“口水战”。 …[详细] |
论者汤志勇指出,和穷人富人“分区居住”一样,把不同人群进行“隔离”化的社会管理,是需要仔细思量的事情。弄不好,就会产生反面效果。用专车的形式解决老弱病残孕幼乘车难,意识上是可喜的。但是,专车的设置却也会带来一些问题:会否让人认为,正是因为老弱病残孕幼乘不上车、坐不到座位,才有专车存在?如果大家都尊老爱幼,主动让座,我们还需要专车吗?如果有了专车,普通车老弱病残孕幼还好意思上吗?普通人也更有理由不让座了,来一句“要坐?坐专车去”——这样显然更不利于不同群体和谐相处。 …[详细] |
|
|
//forum.home.news.cn/vote_dc_world.jsp?voteid=8459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