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马累8月31日电 通讯:用汗水与智慧建起印度洋美丽“彩虹”——中马友谊大桥建设者攻坚克难记
新华社记者朱瑞卿 杜才良
风景旖旎的马尔代夫以蓝天碧海、白沙椰影闻名世界。随着中国援助的中马友谊大桥30日正式开通,这座大桥成为马尔代夫向世界展示的一张崭新名片。
中马友谊大桥好似一弯彩虹横跨印度洋海面,连接着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和一旁的机场岛。修建这样一座大桥是马尔代夫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梦想,也是中国建设者用心创造的杰作。然而,大桥建设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。
中马友谊大桥项目总工程师程多云31日告诉新华社记者,大桥建设始于2015年年底,“那时,刚到这里准备搭设栈桥,我们就被汹涌的印度洋打了个措手不及。大桥施工海域浪高超过3米,涌浪周期最长有14秒,海水流速超过每秒1.5米,施工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”。
“不打通栈桥,在海上就没有立足之地,还谈什么下一步的施工?哪怕是利用好每波海浪间的几秒空隙,我们也要啃出一条路来?!背潭嘣苹匾渌?。
焊接栈桥时,工程队安排专人负责观察涌浪,涌浪一来,观察员马上呼喊,施工人员立即起身,将焊钳高高举起。浪一过,继续施焊。他们就是如此往复地与巨浪抗争。
就这样不顾海水日复一日的冲刷,中方建设者在2016年6月底将大桥马累侧的400米栈桥全部“啃出来”,在海上开辟出一条施工生命线。
栈桥搭建完毕,凶猛的涌浪如梦魇一般继续困扰着大桥的建设者。
除打通栈桥外,大桥主桥钢护筒的吊装、施沉、打桩同样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重点。汹涌的海下暗流、复杂的珊瑚礁地质,也让施工难上加难。
“大型浮吊受涌浪影响起伏高差近3米,吊钩摇摆二三十米,根本无法施工。面对这种情况,我们没有‘靠天吃饭’,没有被动等待大海风平浪静。”程多云告诉记者。摸清海洋水文气象规律,研究适合船舶作业的运动姿态,开展波高和波浪周期的科学预报……项目科研团队主动出击、昼夜钻研,探索出运用科技手段在印度洋深海涌流中作业的宝贵经验。
在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,中方建设者还时刻面临着马尔代夫恶劣气候条件的挑战,如高温、高盐、高湿、高辐射等。
中马友谊大桥是中国和马尔代夫两国在共建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领域的标志项目。如今大桥屹立在海天之间,三个“V”形墩如同三只身姿优雅的海鸥,似振翅翱翔,又似驰骋梦想。
如果说马尔代夫上千座岛屿是印度洋上的一颗颗珍珠,那么中马友谊大桥就是建设者用智慧和艰辛劳动串起的第一根珠线。这座大桥将引领马尔代夫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-
大数据"坑熟客",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
2018-03-02 08:58:39
-
高质量发展,怎么消除“游离感”?
2018-03-02 08:58:39
-
学校只剩一名学生,她却坚守了18年
2018-03-01 14:40:53
-
有重大变动!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
2018-03-01 14:40:53
-
2018年,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?
2018-03-01 09:01:20